科普文章
【垂医科普】中医学中心:转需 | 北京市中医药防暑指导处方(2024 版)
一、防暑措施
适用于一般生活和工作的人群防暑降温。
(一)防暑茶饮
1.清暑饮
处 方:荷叶3g,菊花 3g,乌梅 1 枚
功 用:芳香利湿 清热生津
适用人群:高温、高热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人群。
服用方法:将上 3味药放入杯中,加 250~500ml 开水,加盖闷泡15 分钟。代茶饮,每周 3 次。
2.和胃饮
处 方:藿香 3g,紫苏叶 3g,炒麦芽 6g ,生山楂 3g
功 用:芳香化湿,理气和胃
适用人群:空调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人群,贪凉、饮冷过度的人群。
服用方法:将上 4 味药共放杯中,加 250~500 ml 开水, 加盖闷泡15 分钟。代茶饮,每周 3 次。
(二)防暑饮食
1.清凉绿豆汤
绿豆适量,加水煮熟。冷、热饮食用均可。
2.二豆薏米粥 赤小豆、绿豆、薏米、大米适量。煮粥,冷、热食用均可。
3. 荷叶大米粥 鲜荷叶适量与大米同煮,冷、热食用均可。
4. 凉拌菜 鲜马齿苋、鲜鱼腥草、鲜穿心莲、鲜紫背天葵、鲜苏叶、鲜 薄荷、鲜荆芥等任选一种,洗净凉拌,或开水焯后凉拌。
二、中暑治疗
适用于中暑并出现不适症状的人群。
(一)中成药
1.藿香正气水(口服液、软胶囊、颗粒、丸等剂型)
主 治:中暑、头晕、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症。
功 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服用方法:藿香正气水一次 5~10ml,每日 2 次,儿童禁 用。藿香正气软胶囊一次 2~4 粒,每日 2 次。其他剂型参照说 明书剂量服用。儿童酌减。
2.十滴水
主 治:夏时中暑、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 泻等症。
功 用:健胃祛暑
使用方法:成人每次 5ml 兑入白开水中饮用,儿童酌减。儿童也可以用 5~10ml 加入洗澡水中洗浴,过敏体质慎用。
3.仁丹
主 治:中暑所致头昏、头胀、恶心、呕吐、腹痛、泄 泻等症。
功 用:清热祛暑 开窍安神
使用方法:成人每次口含 5~10 粒,儿童酌减。
(二)外用药
1.清凉油
主 治:中暑所致头痛、头晕等症。
功 用:提神醒脑 解毒辟秽
使用方法:取少量涂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注意避免涂进 眼睛中。
2.风油精
主 治:中暑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
功 用:清解暑热 提神醒脑
使用方法:取少量涂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
3.鲜薄荷叶
主 治:暑热头痛
功 用:清热解郁 提神醒脑
使用方法:取适量揉碎后贴敷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
4.马齿苋水剂
主 治:湿热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人群,易出汗、肥胖人 群。皮肤出现痱子、间擦红斑者。
功 用:清热消肿 止痒收敛
使用方法:马齿苋 30g,水 1000ml 煮沸 20 分钟,滤过冷却 后,直接外洗患处,或以 6~8 层纱布(或同等厚度的布)蘸透 药液稍拧干至不流水,湿敷患处,数分钟需再次蘸透药液重复以 上操作,以保持纱布的湿冷,共湿敷 30~40 分钟。
三、防暑要点
1.防暑时应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超过 6-7 摄氏度为宜,以预防” 空调病”的发生。
2.尽量避免在一天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在高温环境下,如果 出现大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等情况, 要考虑中暑的可能。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中暑症状轻者,可以 选用口服藿香正气水(或软胶囊)、十滴水、仁丹等,按药物使用 说明正确使用;也可以选用在前额及两侧太阳穴擦拭少许风油 精、清凉油等,能够起到清热祛暑,解毒辟秽,提神醒脑的作用。中暑症状重者,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3.防暑和治疗中暑的各项措施,使用时需要因人而异,选择 其中一种应用即可。
温馨提示:
1、中暑出现身体不适,经阴凉处休息及外用药处理后症状不缓解,建议立即医疗机构就诊
2、防暑茶饮所需中草药,本院有供货,请到中医科开方取药
3、本院备有藿香正气水
4、防病于未然,本院中医科大夫均为资深临床医生,经验丰富,可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的防暑茶饮,欢迎来体验。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内容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转自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北京市中医药防暑指导处方(2024版)》,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 标签:
-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