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文化 >>院庆专题

医院概况

院庆专题

【院庆50周年系列访谈】周光裕:守正创新,再铸辉煌

发布时间:2023-09-12
字号:

  系列访谈 周光裕

640 (4).jpg

  人物小传

  周光裕,1969年来院,曾任医院放射科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2000年退休。

  访谈节选/ 口述历史

  侯连丽(以下简称“侯”):作为医院建院时期的老一辈“垂医人”,您还记得医院建院之初是什么样子吗?

  周光裕(以下简称“周”):上世纪70-80年代,经济条件不如现在这么丰富,朝阳区垂杨柳一带都是工厂、农田。这边的群众得了病,看病得到很远的地方,再加上交通不便,广渠路、现三环路均为泥(沙)土路,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所以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很迫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采纳工厂代表建议,决定由市卫生局在朝阳区垂杨柳一带新建一所区属综合医院。1965年建筑工程奠基,1968年一栋三层的门诊部建成,随后又追加建成一栋三层病房楼。1970年4月,朝阳区垂杨柳门诊部成立。后来又经过北京市朝阳区革命委员会批准,1973年10月1日,朝阳区垂杨柳门诊部更名为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就在这一天正式开院了。

640 (3).jpg

▲医院建院之初

  当时建院时候,也就是七八十人,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外妇儿、五官口腔等临床科室基本都有,检验、药房等医技科室也有,手术室和病房也都有,可以满足当时的百姓就医需求。医院开诊之后,周边的居民和劳动者都十分支持和称赞。

  侯: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事特别难忘?

  周:我当时家住车公庄,每天骑车到天安门才一半路程。医院很多同事也是家住很远,每天早来晚走,风雪无阻。当时的大家在医疗工作之余,还开荒种菜种粮,盖平房、建院墙,到厨房帮厨做饭,为开病房而动手缝被单、装荞麦皮抌头……那是一个边工作、边劳动、既辛苦又愉快、让人怀念的岁月!

640 (2).jpg

▲周光裕(立右一)带领上级领导查看医院幼儿园

  那时候,一人有难、大家相帮;一人结婚、全院祝贺;一人病休、多科探望。有次我因病住院,忽然接到通知要搬家。正在着急的时候,我们党支部组织放射、化验、中医的同事,下了班帮我搬家。从双井北区到南区、从一楼到四楼,不到3小时就搬完了。这就是垂医人的凝聚力和家人般的亲情!

  侯:您还记得医院当时临床各学科是怎么发展的么?

  周:建院初期,医院就引进了很多学科带头人,那都是很有能力、有实力的大专家。在他们的带领下,全院上下都干劲十足。

640 (1).jpg

▲周光裕(白衣)演示遥控X光机

  70年代末,各行各业都迎来学习高潮。医院当时的医务科主任高荣成每月组织一次业务讲座;内科党支部书记王彩凡抓学习很紧;我们放射科人员对北大、友谊、医学会组织的学习从不缺席,同仁医院每周二晚为进修生讲课,我们每每到场,我们以海报形式回答临床100问也随之出炉。由此可见,全院学习风气是多么的强烈!

  1998年始,医院步入大发展的快车道。在朝阳区委区政府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医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勤修内功,使医院成为朝阳区东南部地区诊疗中心。医院也荣升三级,临床学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也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周光裕寄语:

  我们退休了,但心系垂医,“院荣我荣”深深扎根于心底!希望年青一代后浪推前浪、超前浪,学习先进知识,掌握先进技能;践行医者大爱,以救死扶伤为根基、以健康中国为目标,脚踏实地、守正创新,个个能独当一面,成为德医双馨的中坚力量,成为朝阳区东南部地区百万人民的健康保护神!

  时不我待,努力再努力!

  本文内容节选自周光裕访谈记录,文中部分照片由周光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