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新闻

医院概况

医院新闻

【垂医救治】疾病无情,人间有爱:神经外科成功救治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聋哑患者

发布时间:2024-06-27
字号:

  6月1日中午,神经外科值班医生刘磊接到急诊会诊电话,急诊内科医生焦急地表示,接诊了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聋哑人。挂断电话后,刘磊立刻赶去急诊。因为通常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很凶险的疾病,大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起,被神经外科称为“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随时可能再次破裂出血,从而危及患者生命。为抢救患者,需要医生尽快找到出血原因,并制定诊治方案。这次的情况更加复杂,因为患者是个聋哑人,怎么样才能快速有效沟通,摸清患者既往病情呢?

  到达急诊抢救室后,刘磊初见患者时发现,患者神志清楚,双手捂着头,表情痛苦,还不停地用手指着头示意头痛难忍。随行而来患者的妻子也是聋哑人,焦急地用手比划。刘磊赶紧找来纸笔,示意家属可以写字沟通。

刘磊与患者家属写字沟通

  通过简单问答式交流,刘磊初步了解到:患者刘先生,今年65岁,来院前2小时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颈痛,伴恶心。患者幼时因发热用药导致聋哑。既往曾患胰腺炎,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刘磊经过查体后发现患者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颈项强直两横指,四肢可活动。头颅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位于脚间池、桥前池。随即刘磊写了字条安抚患者和家属,告知家属目前的诊断、出血可能的原因、做CTA检查的必要性以及后续的诊疗计划。家属知情同意后,刘磊紧急联系急诊放射科,并协助患者妻子一起推着患者去做CTA检查。做完检查后,又立即赶往放射科诊断室,和放射科医生共同阅读脑血管影像并交流意见。不一会儿CTA结果出来了,未发现明显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刘磊第一时间把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家属,目前CTA没有发现颅内动脉瘤,考虑可能是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暂不需要手术,预后良好。需住院治疗,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用金标准DSA进一步排查出血原因。家属知情后如释重负,表示感谢。

  当天下午2点半,患者顺利住进了神经外科病房。患者的女儿也赶到了医院。刘磊与患者的女儿再次详细的沟通了病情,患者女儿表示十分感谢。住院期间患者妻子陪护,护士郝梦涵送给患者家属一个特意订好的厚本子和一支笔以方便他们表达诉求。

▲住院期间患者家属与医护的沟通笔记(部分)

▲患者家属与刘磊的微信沟通记录(部分)

  同时为了更加便捷的沟通并且有病情变化能第一时间联系上主治医生,刘磊主动让家属添加了微信。住院第3天,脑血管病介入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仍然是未见明显异常,继续药物保守治疗。得知结果后,患者及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头痛,脖子痛,腰痛等不适,刘先生也不例外。住院的前10天,患者不时的感到头痛难忍,饮食睡眠也差。神经外科主任张锟刘磊及医生王绍珍多次查房,商讨治疗方案,利用手机写字和语音转文字功能询问病情,安慰患者及家属以缓解他们焦虑紧张的情绪,并随时回复患者和家属的疑问。

8.jpg

神经外科主任张锟(左四)为患者进行检查

9.jpg

刘磊为患者检查

  护士长吴海涛带领的护理团队每日查房巡视,关心备至,厚厚的本子上留下了她们温暖的话语。住院10天后刘先生感觉头痛明显缓解,吃饭多了起来,可以下床活动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头颅核磁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住院13天后患者高高兴兴的出院了,没有后遗症。住院期间,医患已成了朋友,每次查房及输液后,患者和他的妻子总是面带笑容,哪怕是强忍着疼痛,一只手伸出拇指,弯曲两下,后来才得知是表示感谢的手势。

10.jpg

▲患者出院前夕在病区走廊比出“”手势

11.jpg

  疾病是无情的,但医护是有爱的。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真正做到了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无微不至。对聋哑夫妻这个特殊患者群体来说,无声无言的鼓励,安慰,笑容是对他们最大的关爱。同时医护人员也获得了来自患者的信任,尊敬和感谢。真心祝福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

12.jpg

  注:以上专家出诊时间仅作参考,实际以当日出诊情况为准。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部分图片经过后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