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杨柳科普】大寒养生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0°,正值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之一,特点是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燥,常有寒潮、大风天气,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也是一年“运”“气”循环变化的开始, 做好大寒时节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一、起居养生:
应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的潜藏。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多晒晒太阳,晒太阳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症。
外出时应“全副武装”,戴好口罩、帽子、围巾,穿上棉鞋,尤其要注意足部保暖,因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与健康息息相关。每晚睡前可泡泡脚,足为肾之根,泡脚可温肾阳。泡脚时水温宜控制在40℃左右。泡脚的时间以20~30min为宜,当感到全身发热、额头微有汗出即可。泡脚时还可掺入生姜、花椒等中药,生姜性热,泡脚时撒一点生姜皮,有助于驱寒;花椒性温热,可温中止痛、祛湿散寒。
二、饮食养生:
由于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并适当增加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如紫苏叶、生姜、大葱等,为适应春天升发特性做准备。大寒时节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原则,古代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即早晨喝补气温阳的人参、黄芪酒,借助早上自然界生发的阳气,有利于身体阳气的生发;晚上服用滋阴补肾的杞菊地黄丸,有利于身体阴液的滋补。
大寒节气饮食上宜“三多三少”,即多食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少食糖、盐、脂肪,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之物,多食会导致内热积聚。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肉等,但也不可过多食用,以防上火。可适当吃些滋补类食物,如大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等,可滋阴益肾、添精补髓。
大寒药膳推荐:
①龙眼粥
功效:开胃益脾、养气安神、补气血。
用料:粳米100g、龙眼肉30g、红糖适量。
做法:将龙眼肉用温水浸泡片刻后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砂锅,锅中加入适量水后用旺火煮沸后,加入龙眼肉、适量红糖,再改文火微沸熬煮至米烂汤稠即可。
②益智仁粥
功效:温肾助阳、固精缩尿。
用料:粳米50g、益智仁5g、精盐少量。
做法:将益智仁研为细末备用;将粳米淘洗后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熬成稀粥,最后调入益智仁末和少量精盐后再稍煮片刻即可。
三、运动养生:
运动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建议可以在阳光晴好的天气,上午10:00左右,下午2:00左右户外活动1个多小时。运动方式可选择慢跑、快走、登山、太极拳、八段锦等。
四、穴位养生:
多按“三穴”:百会穴、期门穴、涌泉穴,有助于调和阴阳,疏肝解郁。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多按揉百会可以调补阳气。
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属于足厥阴肝经。《针灸问对》记载:“十二经始于手太阴之云门,以次而传,终于足厥阴之期门。”意为十二经脉循行起于肺经云门穴,终于肝经期门穴,后从肝经期门穴上贯膈,归于肺经而完成一周循环,可认为期门为人体经脉贯通的关口,对于运行周身之气血有重要作用。多按揉期门穴能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第一个穴位,卷足时在足掌前1/3与后2/3交点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提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多按揉涌泉穴,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交通心肾、引火归原,缓解手脚凉等症状。
五、疾病预防:
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外出应注意佩戴口罩,少去人群密集的室内场所,适当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寒气的侵袭。
由于大寒时节气候寒冷,还应特别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颈肩腰腿痛,警惕寒痹的发生,养生的关键在于温经散寒,保持身体的温暖和气血的畅通。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文中处方仅为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