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4·17世界血友病日】科学防治血友病,让生命不再脆弱

字号:

导语:

  2025年4月17日是第37个“世界血友病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防治血友病,让生命不再脆弱”。血友病虽为遗传性罕见病,但通过科学预防、规范诊疗和家庭护理,我们完全有能力降低新生儿发病风险,帮助患儿拥抱正常生活。

  一、医学视角:认识血友病

  1.什么是血友病?

  遗传性凝血障碍:因凝血因子Ⅷ(A型)或Ⅸ(B型)缺乏导致,患者终身存在出血倾向,轻微创伤即可引发出血,严重者可能自发性出血。

  遗传规律: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为主,女性多为携带者(可能无症状或轻症)。

  2.血友病的危害:

  新生儿期:颅内出血、脐带出血风险高,需警惕异常淤青、血肿。

  儿童期:关节反复出血导致畸形,肌肉出血引发功能障碍。

  家庭负担:终身治疗费用高昂,心理压力巨大。

  二、科学预防:从源头减少风险

  1.孕前干预——高危人群筛查:

  家族中有血友病患者或不明原因出血史者,建议孕前进行基因检测(尤其女性携带者筛查)。

  夫妻双方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如三代试管婴儿)阻断遗传。

  2.孕期管理——产前诊断:

  绒毛膜取样(孕10-13周)或羊水穿刺(孕16-22周)检测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

  结合超声检查,排除胎儿异常出血风险。

  3.分娩期保护——避免创伤性分娩:

  优先选择顺产,但需避免产钳、胎吸等可能引发出血的操作。

  提前备好凝血因子制剂,应对新生儿出血急救。

  三、规范诊疗:早发现早干预

  1.新生儿筛查:

  出生后72小时:检测凝血功能,确诊需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基因检测:明确分型(A/B型)及严重程度,指导治疗。

  2.治疗方案:

  替代治疗:定期输注凝血因子(预防性治疗可显著减少出血)。

  新型疗法:基因疗法(临床试验中,有望实现“功能性治愈”)。

  多学科管理:联合血液科、康复科、心理科制定长期照护计划。

  四、家庭护理:科学守护每一步

  1.日常防护:

  避免剧烈运动、锐器接触,选择软毛牙刷等安全用品。

  家庭常备冰袋、止血带(仅限四肢大出血时使用)。

  2.紧急处理:

  出血信号:关节肿胀、皮肤淤青扩大、血尿等,立即补充凝血因子并就医。

  禁用药物:避免抗血小板药以及抗凝药物使用,慎用肌肉注射。

  3.心理支持:

  鼓励患儿参与轻度社交活动,避免过度保护导致自卑。

  家长加入血友病患者互助组织,获取经验与情感支持。

  五、社会支持:共同托举希望

  医疗保障:加大对疾病治疗的支持,降低治疗负担。

  教育平等:学校提供适应性体育课程,避免歧视。

  公众科普:破除“玻璃人”偏见,传递“可防可控可治”理念。

  预防,让新生命远离风险;规范治疗,让患者重获尊严——这是我们与血友病抗争的终极答案。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