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杨柳科普】夏日肌肤“警报”:中医视角下的湿疹调治

字号:

  盛夏酷暑,不仅带来高温,也伴随着恼人的皮肤困扰——湿疹。红疹水疱此起彼伏,皮肤灼热刺痒,抓挠后甚至渗液糜烂,令人苦不堪言。在中医眼中,夏季湿疹的爆发并非偶然,实是人体内部环境与外界湿热邪气激烈“交战”的外在表现。

湿热交织:

夏季湿疹的深层诱因

  中医认为,湿疹(古称“湿疮”“浸淫疮”)的核心在于“湿”与“热”。夏季的特殊气候,为这两大因素创造了“温床”:

  外邪侵袭

  自然界暑气蒸腾,雨水增多,“暑热”与“湿浊”交织形成“湿热邪气”。这种邪气极易趁人体毛孔开张(排汗散热)之际入侵,郁阻于肌肤。

  内湿为患

  “脾主运化水湿”,是体内水液代谢的枢纽。夏季人们常贪凉饮冷(冰品、寒凉瓜果、生冷海鲜)、过度依赖空调,这些行为易损伤脾阳之气。脾阳不振,则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形成“内湿”。平素脾胃虚弱者更易如此。

  内外合邪

  当体内本有湿浊停滞(内湿),又遭遇外界湿热邪气(外湿),两者“同气相求”,互相勾结,蕴蒸于肌肤腠理之间,无法顺畅排出,最终发为红疹、水疱、瘙痒渗液等湿疹症状。湿性粘滞,故病程缠绵;热性炎上,故见红斑、灼热、痒剧。

丰富的辨证施治:

中医的个体化方案

  中医治疗湿疹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根据个体表现差异,主要分为两类:

  01、湿热蕴肤型(急性期常见)

  特点: 起病急骤,皮损鲜红、肿胀,密集丘疹、水疱,破溃后渗液明显,瘙痒剧烈难忍。常伴心烦、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粘滞或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多滑数有力。

  核心: 湿热邪气炽盛,壅滞肌肤。

  治法: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常用方药: 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此阶段用药偏寒凉,见效后应及时调整,不宜久服。

  02、脾虚湿困型(亚急性或慢性期多见)

  特点: 皮损颜色偏暗红或淡红,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渗液较少或无,瘙痒时轻时重。常伴胃口差、饭后腹胀、大便稀溏不成形、身体困倦乏力。舌质多偏淡或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象多濡缓。

  核心: 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困阻肌肤。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和胃。

  常用方药: 参苓白术散或除湿胃苓汤加减。此阶段调理需耐心,旨在恢复脾胃功能,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重要提示: 中药需在专业中医师详细问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开具,绝对不可自行根据症状套用方剂,尤其清热利湿药使用不当或过久易伤脾胃阳气。

内外兼修:综合调护方案

  01.外治法

  急性渗液期: 宜用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中药(如黄柏、苦参)煎汤,冷湿敷患处。

  亚急性/慢性干燥肥厚期:可选用滋润缓和、祛湿止痒的药膏或油剂(如黄连膏、青黛膏、甘草油、紫草油)外涂。

  药浴: 四肢躯干皮疹可用上述外洗方药浴,水温宜温凉适中,时间不宜过长。

  02.饮食调摄(尤其脾虚湿困者)

  宜: 薏米红豆汤、冬瓜(连皮)薏米汤、山药莲子粥、赤小豆煲鲫鱼(少油)、炒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

  忌/慎: 生冷寒凉食物(冰饮、大量西瓜/梨)、油腻肥甘(油炸、红烧)、辛辣刺激(辣椒、酒、烧烤)、海鲜发物(虾蟹、牛羊肉、笋、菇类)。避免加重脾胃负担或诱发过敏反应。

  03.生活起居要点

  衣: 选择宽松、柔软、吸湿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化纤、毛料摩擦刺激。汗湿及时更换。

  住: 保持居室通风干燥,善用空调除湿功能(温度避免过低,勿直吹)。远离潮湿环境。

  洁: 沐浴水温宜温(接近体温),时间短(5-10分钟)。选用温和无添加的弱酸性或中性沐浴露,或仅用清水。避免用力搓洗患处。浴后立即涂抹温和保湿剂锁水。

  护: 瘙痒时可用手轻拍或冷毛巾敷,切忌抓挠以防感染和皮损增厚。保持指甲短而平滑。

  情志: 压力、焦虑常是诱因或加重因素。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规律睡眠。

  防晒: 避免烈日暴晒,外出做好物理防晒(遮阳伞、帽、防晒衣)。

验案分享:清热利湿解烦忧

  患者李先生,35岁, 双侧手腕、脚踝及背部突发红斑、密集丘疹、小水疱,伴剧烈瘙痒及渗液5天,近2日加剧。平素工作紧张,常熬夜赶稿,喜好宵夜烧烤配冰啤酒。入夏后症状明显,夜间痒甚,难以入睡。自觉口苦心烦,大便粘滞不畅。查体: 患处皮肤潮红肿胀,可见大量粟粒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水疱,部分融合成片,有抓痕及淡黄色渗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分析及处理:患者平素工作紧张,思则伤脾,加之喜好宵夜烧烤,加重脾胃负担,损耗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故见皮损红斑、水疱、渗液,乃是湿热黏滞,热邪熏灼所致;夜间痒甚,乃是血分有热,入夜阳气入阴,热邪扰动加重而致。四诊合参,中医辨证属湿热蕴肤兼有血热,治法以清利湿热,凉血解毒为主。中药以萆薢渗湿汤加减,主要药物有萆薢、黄柏等。并予黄柏、地榆等药煎汤湿敷渗液处。

  1周后复诊,患者自述瘙痒减轻约60-70%,夜间可入睡。红斑转暗,肿胀消退,水疱干涸结痂,渗液停止。舌红减,苔转薄黄腻,脉弦滑,热势渐退,湿邪未清。

结语:调和内外,安度炎夏

  夏季湿疹,根源在于“湿热外袭”与“脾虚内湿”的交互作用。中医调治,强调整体观与个体化。或急清其标,如涤荡暑热;或缓固其本,如培土制水。配合恰当的外治与严格的日常养护,不仅能有效缓解灼热、渗液、奇痒等急性痛苦,更能通过改善体质基础,致力于减少复发频率,帮助肌肤安然度过湿热之夏。

  温馨提示: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