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新闻

医院概况

医院新闻

【患者之声】从破碎到重生:康复治疗助骨折患者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2025-02-14
字号:

  近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王源洋收到了一条来自康复患者的微信。患者刘女士一字一句敲出的长长的微信,饱含了康复治疗三个月以来,她对医院康复团队满满的感激之情。

  今年42岁的刘女士,2024年11月因踝关节骨折,前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院创伤骨科(骨一科)接受手术治疗。左小腿和踝关节被植入钢板和钢钉加固。在随后的恢复期,患者需接受术后康复治疗,遂转入医院康复医学科

21.jpg

▲患者入科之初

  转入康复医学科之初,患者还处于术后早期卧床阶段,踝关节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与康复治疗师专业康复治疗下,经过三个多月的坚持,患者踝关节功能得到大大改善,从最初的卧床不起,出院时已能脱拐独立步行。

  在康复治疗的三个多月里,患者和康复医学科医护技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康复过程挥汗如雨,但是康复效果立竿见影,患者从卧床到下地;从站立到行走;从拄拐到脱拐。期间,康复医学科医护技人员与患者共同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一次次摔倒、一点点进步、一颗颗汗珠……都是患者康复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一起

读一读患者的微信

感受康复医学科医护技人员

与患者共同经历过的

难忘的康复岁月

微信原文

  “2024年11月4日,我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精细的三踝骨折手术,左小腿与踝关节被精密地以钢板与钢钉加固,如同一座重建的桥梁,预示着我即将踏上一场从破碎到重生的康复征途。11月20日,随着秋意渐浓,我步入了垂杨柳康复医学科的大门,那里,将是我心灵与身体双重修复的神圣殿堂。

  康复之路,是一场从脆弱向坚韧的深刻蜕变,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修复,更是心灵的觉醒与升华。初期,面对身体的种种限制与不适,我内心交织着迷茫与无助,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寻找着那一丝指引前行的光亮。然而,正是这份迷茫,激发了我内心深处未曾触及的力量与决心。

  每一天,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我便投入到严格的康复训练之中——500至800次的踝泵训练,如同细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每一次的重复都是对自我的一次肯定;15次一组、共计五组的直腿抬高训练与蚌式开合训练,它们不仅重塑了我的肌肉线条,更塑造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汗水与坚持,它们如同星辰般点缀在我的康复之路上,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随着康复的深入,我逐渐迎来了新的挑战——踩称训练、逐步负重的行走,乃至学习上下台阶的技巧。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艰辛,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失败中汲取力量。我的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与命运对话,每一次的跌倒与站起,都是对生命不屈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此,我要向垂杨柳康复医学科的全体成员致以最深的敬意与感激,尤其是那些用爱心与专业为我筑起康复桥梁的康复师们。在我最脆弱的时刻,是你们用无尽的耐心与温暖,为我点亮了前行的灯塔。你们的每一次细心指导,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如同春风拂面,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勇气。是你们,用专业的双手,为我拂去了心中的阴霾,让我在康复的旅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与希望。

  愿这份感恩之情,如同康复之路上的明灯,照亮你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让你们在帮助更多患者的同时,也能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成就感。康复之路虽长,但有你们相伴,每一步都充满了意义与价值。”

  患者的感谢是最大的褒奖。刘女士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诉说了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期间的点滴感受,对科室医护技人员表达了由衷的谢意。这条长长的微信,不仅是对医院康复医学科全体医护技人员工作的认可,更是科室不断前行的动力。康复医学科也将继续努力,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患者回归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