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杨柳科普】冰箱里的“胃”隐患:低温饮食需警惕
一、冰箱性胃炎指什么?有哪些表现?
冰箱性胃炎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术语或者医学诊断,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夏季,食用了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生冷食物后,如冷饮、水果、饭菜等,出现胃部不适的症状,比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情况,被人们通俗地称为“冰箱性胃炎”。
“冰箱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通常是食物的低温刺激和细菌感染导致的。
低温刺激顾名思义就是冰箱里的食物由于温度过低,冰冷的食物或饮料直接进入胃内,强烈刺激胃粘膜,胃粘膜的血管在低温下会急剧收缩,导致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和胃液分泌,削弱胃粘膜的防御功能,使胃粘膜更容易受收到刺激或损伤,出现病变。胃壁平滑肌在受到冷刺激后可能引发强烈收缩、痉挛,引起腹部剧烈绞痛。同时胃酸分泌和胃蠕动功能也可能在低温刺激下受到影响。
细菌感染是另一个常见而且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人以为食物放进冰箱里就绝对安全了,但其实冰箱冷藏室的温度通常在4℃左右,这个温度只能抑制大部分细菌生长繁殖,并不能杀死细菌,更不能抑制一些对低温不敏感的细菌(如李斯特菌、耶尔森菌)等的生长。食物在冰箱里存放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细菌大量滋生或污染。在食用了这些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就可能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者可以有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
二、冰箱性胃炎是否有高发季节或阶段?
冰箱性胃炎确实存在一定的季节性高发和人群高发,主要与气温、饮食习惯和体质相关。
(一)高发季节:
夏季(6-8月):夏季气温高,人们对冷饮、冰品(如冰淇淋、冰镇水果、冷藏饮料)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且常因贪图凉爽而摄入较多低温食物。此外,夏季食物易变质,冰箱使用频率升高,部分人可能直接食用未经复温的冷藏食物,导致胃黏膜受刺激的概率增加。
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时):虽然秋冬季节人们摄取低温食物的需求量减少,但部分地区室内外温差大,若突然摄入冰箱内的过冷食物(如从冰箱直接取出的凉菜、水果),胃黏膜对低温的耐受性可能因环境温度下降而降低,从而诱发症状。
(二)高发阶段:
儿童青少年:喜食冷饮且自控力较差,儿童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善,对低温刺激的耐受性差。
老年人:胃黏膜萎缩、血液循环较差,对冷刺激更敏感。
女性(尤其经期):部分女性在经期胃肠功能较弱,对寒冷刺激更敏感,食用冷食后易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
既往有胃病患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屏障已受损,冷食易诱发症状。
此外,在剧烈运动后及空腹时也容易出现症状。主要因运动时血液集中在肌肉,胃部粘膜在缺血状态下突然摄入冷饮,易引发痉挛。空腹时因胃内无食物缓冲,冷刺激直接作用于胃黏膜,更易诱发粘膜损伤。
三、最近,医院冰箱性胃炎患者是否有增多?
近期“冰箱性胃炎”的患者确实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天气下还是比较显著的,消化内科及肠道门诊接诊急性胃炎及急性胃肠炎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
夏季气温升高,人们对冷饮、冰品的需求量大增,常常过量摄入低温食物,导致胃粘膜受到刺激,诱发痉挛或损伤。同时夏季温度较高,细菌繁殖快,食物易发生变质,冷藏不当就可能导致食物被细菌污染而致病。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胃黏膜受刺激的概率增加,使得“冰箱性胃炎”患者增多。
四、普通人应当如何避免?
避免“冰箱性胃炎”的核心是减少低温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注意避免不洁饮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预防措施:
(一)控制食物温度,避免过冷刺激
冷藏食物从冰箱取出后稍放置后再吃:比如冰镇饮料、西瓜、酸奶等,从冰箱取出后放置10~15分钟,待温度稍回升再食用。
避免空腹吃冷食:空腹时胃黏膜更敏感,冷刺激易引发痉挛,可先吃些温热的食物后再食用冰品。
控制冷饮摄入量:避免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冰镇饮品和冰镇食物。
(二)注意冰箱食物储存安全
生熟食物分类存储,密封保存:避免生肉、海鲜等污染熟食或即食食品,用保鲜盒或保鲜袋密封保存,避免交叉污染。
冷藏冷冻温度设置合理,根据季节进行调整,抑制细菌繁殖,同时注意控制储存时间。
定期清理冰箱:过期、变质的食物及时丢弃,避免食用,同时需定期对冰箱内部进行清洁、消毒。
(三)合理处理剩菜剩饭
剩余饭菜尽快冷藏:室温下放置时间不要过长,避免细菌滋生。
彻底加热后再食用:冷藏过的剩菜要用高温充分加热,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
凉菜、切开的水果尽量不隔夜:如西瓜、凉拌菜等易滋生细菌,建议现吃现做,避免隔夜。
(四)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避免空腹食用冷食:空腹时冷食易刺激胃黏膜损伤,建议可在餐后少量食用冷食,以减少直接刺激。
避免冷热交替:夏季就餐时避免同时摄入大量热食和冷食,防止胃内温度骤变引发痉挛及粘膜损伤。
特殊人群防护:儿童、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冷食要减量或避免;胃病患者(如胃炎、胃溃疡等)或月经期女性:尽量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选择温软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胃黏膜负担;免疫力低者:避免食用高风险食物(如生鱼片、未灭菌的冷藏食品)。
(五)根据环境及身体情况及时调整饮食
根据季节调整饮食温度:夏季高温时,冷食摄入需适量;秋冬季节气温低,冰箱食物复温需延长,或加热后食用。
身体不适时减少冷食:如感冒、腹泻、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情况时,胃肠道功能较弱,应暂时避免冷食,以防症状加重。
就医提醒
若食用冷食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可酌情饮用温热水,或热敷腹部以缓解冷刺激。
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需及时就医,以排除感染性胃肠炎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避免延误病情。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 标签:
- 消化内科